都说可以打10星,但我看完心情很复杂
又关注我的读者,大多是80后、90后的妈妈,今天想先在文章开头做个小调查,你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吗?
对我来说,这些现象就是生活的常态,没怎么细想过。
直到最近读完《看不见的女性》之后,我才彻底理解了,这些事为何不合理。
女性的精神内耗,总算有本书写明白了。
书中举例的各种数据,看着让我即是出离愤怒,又对我们女性的处境深感无力。
办公室温度对女性来说,平均低了5度,它是根据40岁、体重70公斤的男性静息代谢率来制定的。
与女性相关的最热门职业是“家庭主妇”,而男性是“名家大师”。
世界上75%的无偿照护工作都由女性承担,一个五岁小女孩做的家务,都比她们的兄弟多得多。
全球报纸、电视和广播新闻中的人物描写中,女性占24%。
在男女用户数量相当的美国,新游戏中,只有3.3%的主角是女性。
就比如虽然我不弹钢琴,但知道这个真相,还挺震惊的:
标准琴键的尺寸,对大多数女性都很不友好,因为琴键是根据男性的手长设计的。
研究发现,标准键盘对87%的成年女性钢琴家不利。这让她们输在了起跑线上,也让她们患职业病的风险,比男同行们高出50%。
一个喜欢钢琴的女孩,在尺寸与她手长不适配的“大琴键”之间,灵活地跨八度,用正确的指法演奏乐章,她需要付出的不仅是大量练习,一定还有钢琴本身给她的挫败感。
如果是你,你会怪自己手太小,还是怪琴键太大了呢?
类似的例子,还有一年更比一年大的手机。
这点我感触太深了。如果我一只手在抱哆啦,那么单手拍照,是比较困难的事,如果是回复信息,那更是难上加难。
智能手机的设计师,你们能考虑下广大的女性消费者吗?
之前也有看过一些女性主义的书,不过我都觉得内容比较泛化,停留在理论上面,而这本豆瓣9.2分的作品,从城市规划、政府决策、职场,医药等各个关键领域展开了论述,可读性很强。
它为隐秘的性别偏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事实,是比任何平权的口号都更冷静,却更振聋发聩!
它很像一篇客观、逻辑严谨的“女性生存挑战”报道,让我彻底理解了 那句话,女性是一种处境。
“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、由男性设计,为男性设计。”
它让我明白,很多让我感到过不适、敏感、焦虑的现象,并不是我的错觉啊!
这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,源于[性别数据缺口]。
这个“历史遗留问题”,在于女性视角的缺失,源于双重的不思考:
✔️ 男性不言而喻。在创造社会游戏规则时,男性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默认选项,人类指的是男性。
❌ 女性不被提及。占全球的一半人口的女性玩家,她们却消声了,缺席了,被边缘化为了“少数人”。
你或许没意识到,这些沉默正在不断影响,甚至伤害着女性。
从清扫积雪到厕所,从汽车到医药,社会对女性的忽视无处不在。它们出现的频率与广度,让身为女性的我大开眼界,震惊到咂舌……
但就像作者说的,讨论这些性别偏见的动机,并不是重点,重要的是去改变。
这本书让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,关注女性需求,不仅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正义问题,也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。
正视女性,理解女性,是可以节约财政成本,为全球GDP增收,所以为什么不呢?不必打口水仗,这是一场无关性别的双赢。
女性在社会中的缺席,体现在哪些方面?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吧。
01
为什么女厕所永远都在排队?
Invisible Women
先来说一个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,为什么我们女同胞如厕,就这么难啊?
每次我们全家人出门时,我和队友同时带娃去洗手间,等我和哆啦出来的时候,一定会看到父子俩在外面静候多时了。
不用问,问就是在排队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缘由,按理说,男女厕所的建筑面积是各占一半,似乎是很合理,那为何排队的总是女性?是我们上厕所太慢了吗?
这种全球现象,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。请不用找自己的原因,面积相等远不能等于性别平等,这样的设计是有bug的。
首先说配置。
男厕所既有隔间,也有所占面积更小,数量很多的小便池,所以男厕能容纳更多人同时方便。
其次,就算能实现人头上的一致,排队问题应该还是解决不了。在任何情况下,女性上厕所的次数都会比男性多,这是既定事实。
因为生理构造的差异,还有女性生理期、孕期的特殊情况,因为女性的如厕时间,平均是男性的2.3倍。
另外,在老年人口和残障人士中,女性都比男性多,她们上厕所的时间往往更长。
还有相关的一点,女性更有可能要陪孩子和老年人上厕所,这点我们都深有感触……
这样看来,看似公平的厕所设计,还合理吗?面积对半砍,这是需求调研不到位的形式主义。
在生活中,排队虽然让人不舒服,但至少不会危及生命,除非……不幸遭遇了车祸。
当女性遭遇车祸时,她受重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%,受轻伤的概率高71%,死亡概率高17%。
看到这一段时,我的内心是五雷轰顶的震撼!
为什么男女之间会出现如此大的的差异?原因非常简单:
汽车,几十年来都是围绕男性身体而设计的,几乎没考虑过女性。
碰撞测试用到的假人,是一个身高1.77米,体重76公斤的男性。
2011年后,才有部分国家把“女性”假人(缩小版的男假人,具有男性的肌肉质量比例和脊柱特征),增加到了碰撞试验中。
具体来说:
1、开车时,女驾驶员没坐对过。
因为女性普遍更矮,所以她们需要坐得比“标准位置”更靠前,才能看清仪表盘,以及够到踏板,而这不符合“安全驾驶规范”,让她们在事故中更容易受伤。
2、汽车设计放大了女性生理的脆弱性。
女性颈部和上半身的肌肉比男性少,因此颈椎更容易受伤,而过于坚硬的汽车座椅放大了这种脆弱性。
同时女性身体较轻,椅背能给到的缓冲更少,这些使得女性在追尾事故中承受的风险更高。
所以在真实的用车场景中,女性更容易受伤,坐着不舒服,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,女性太难了……
以上,仅仅是女性被忽略的冰山一角。
你可能发现了,出现这些歧视的“借口”,是可以概括为:女性太“不可控”了,太复杂了。
然而女性不会因为自己的神秘而道歉,女性的身体不是问题所在,这是全人类应该正视的现实。越简单越容易,越简单越便宜,但现实无法被简化。
这不仅关乎人人平等,就像女厕所排队时一样,等她们的人可能是丈夫和儿子,当她们被误诊时,难过的人也会有男性。
这世上,没有人能独善其身。
02
世上没有不工作的女人,
但没有获得合理报酬的只有女人
Invisible Women
书中有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结论,女性(特别是55岁以下)在做了心脏手术之后,恢复情况比男性更差。
已婚女性,比单身女性更难从心脏病发作中恢复。
原因并不是生理层面的,而是让我们血压飙升的家务琐事。
带娃、辅导作业、洗碗、打扫卫生、做饭、照顾老人……
还有各种无形的家务、给家里添置东西、给孩子搭配衣服、收纳杂物、取快递、水电缴费等等。
所以一直会觉得“职业女性”这个词非常多余,这世上哪儿有不工作的女人啊,特别是婚后有娃的女人,婚姻当真是女性健康的风险因素啊。
在全球范围内,75%的无偿工作是由女性完成的。
单身男女做家务的时间最为平等,但只要女人开始与男人同居,情况就会变成:
“不管女性的就业状况如何,她们做家务的时间都会增加,而男人做家务的时间则会减少”。
研究表明,丈夫平均每周会给妻子增加7小时的家务。在中国,女性每天比男性多工作44分钟。
而另一方面,你知道妇女的无偿工作,为世界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吗?
据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估计,按照最低工资换算,女性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(国内生产总值)贡献10万亿美元!
女性无偿工作的价值,高得惊人!
全球一半的人口是女性,并且世界上的所有人,都享受着女性无偿工作带来的成果。
可以说,没有女性的这项付出,世界就会分崩离析了,比如冰岛的女性罢工运动。
但回到现实,女性的付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尊重。近几年,我们经常看到全职妈妈离婚后,只获得了微薄补偿金的新闻,让人寒心。
结合上野千鹤子所说的,女性的无偿工作,是一种“以爱之名,可剥削的无成本资源”。
很多女性都同时做着两份工作,在公司的工作有薪水,而回家后她们还有一份无薪的工作。
她们或许放弃了职场晋升,可能选择了一份时间灵活,收入更低的工作,或是成为了全职妈妈,来更好地照顾家庭。
如何做取舍,是每位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之间的权衡。而无论怎样选,都会延长她们的工作时间,并且造成收入的下降。
付出和回报严重不匹配,恐怕是世界对女性的一记重拳,那我们能做些什么?
03
关注女性需求,不仅关于人权
对所有人其实都有好处
Invisible Women
让我们从一个北方的常见场景切入。
在下雪后的清晨,主干道畅通无阻,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是满脚泥泞,很不好走。如果你是一位推婴儿车出门的妈妈,那真是举步维艰。
我们默认清扫积雪时,是先处理几条主干道,再清扫两侧的公交道、自行车道,以及人行道,优先保证汽车的顺畅通行。
然而这样的的扫雪顺序,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完全不同。
从出行方式看,在全世界范围内,男性开车的可能性都更大,女性更有可能走路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
女性做出这样的选择,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出行模式比男性复杂得多,是多段式的,比如上班前先送娃去上学,带一位长辈去看医生,在回家路上顺便买点菜、取快递。
琐碎的无偿照护工作,影响着我们的出行方式。
而男性更可能是去公司、回家,简单的两段式。
回到清扫积雪的问题。
扫雪的目的,是为了减少大家打滑受伤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和生产力的下降,所以先扫主干道是最优选吗?
来看看瑞典的官方数据:
从人员来看:
伤者绝大多数是行人。
行人受伤的可能性,是驾车者的3倍,并且这些行人大部分是女性。并且她们一旦受伤,伤势往往也更严重。
从经济上看:
保守估计,在结冰的情况下,行人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,约为冬季道路维护费用的2倍。
所以,无论从经济还是健康的角度,清除积雪时优先照顾行人会是更好的选择,而这会让大量女性受益。
然而在一些高度男性主导的行业,例如负责道路规划的交通部门,并不太重视女性的需求,他们把男性习惯的出行方式描述为“标准”模式,是“必要出行”,需要优先保障。
就像扫雪的案例一样,关注女性的需求,不仅是一个正义的问题,也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。
建立一个女性友好的城市,让步行和公共交通更加方便安全,其实是能让女性在完成无偿工作的同时,准时到达办公室,这会对GDP有重要贡献。
因为妇女就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,GDP就增长一个百分点。
在南非,如果能花1200万美元修厕所,性侵犯案件会减少30%,缩减的社会治安成本是可以完全抵消掉前期投入,还能为政府省出500万美元。
类似精彩的例子,在书中还有很多,如果你好奇的话,可以去微信读书看书。
年度最佳之一!用事实和数据全面论证女性现实处境,不喊空泛口号,但比任何口号都更振聋发聩,同时行文又如此流畅清晰,甚至还有一点幽默调皮,作者实在是既让人敬佩又可爱呀!这几天边读边忍不住晒了好多书中段落,但同样精彩的段落还有太多了,强烈推荐直接去读全书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本书堪称讨论女性权益问题时的论战数据库,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很多偏见,戳穿无数谎言,揭示出当代女性争取自由平等还有多少路要走——但看清后也不会让我们畏惧,正相反,看到女性有了能力呈现和直面这些事实,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勇气,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去为自己和每一个女性争取更健康、安全、有尊严的人生。
我看书时,面对这么多真实又让人震惊的数据,一度失语。
我和小伙伴讨论,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又能改变什么呢?
也许,发觉不合理,就是改变的第一步。是时候让“看不见”的女性,被看见了。女性平等自由的路,任重而道远。
其次,有勇气和力量,去争取能让更多女性在关键领域被看见,在参与决策、研究和知识生产时发光发热,去掌权,发挥影响力,缩小性别数据缺口。
如果有天,我们在提到律师、科学家、政客、医生、英雄时,脑海中会更多地浮现女性形象;
如果有天,女性感到不适时能勇敢表达,她为自己正当发声时不会被骂“像个泼妇”;
如果有天,男性能更多地承担无偿工作,女性不会为少接了一次娃,没有把家里打扫干净而感到愧疚;
那么我们就离真正的平等社会,又近了一步。
往期推荐
【父母成长】专栏
第一期👉 我私藏的一些宝藏精神食粮
第二期👉 那些让我相逢恨晚的好书
第三期👉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所有父母看
第四期👉 4部让我沉迷其中的高分剧
第五期👉 不小心让我读到凌晨两点的好书
第六期👉 豆瓣9.6,被她们狠狠治愈了
第七期👉 豆瓣9.1,读两遍依然会哭的成人书神作
第八期👉 太窒息太神奇又太震撼……
第九期👉 适合成人的10门优质音频课
第十期👉 没有精神内耗的家庭是怎样的?
第十一期👉 在任何年纪,遇到这本书都很幸运
第十二期👉 很努力却不幸福?最意想不到、又被严重低估的原因
第十三期👉 生病时,这可真管用(不是队友)